鑫配资官网 王导为什么没有站在王敦一边?王敦之乱时他是如何自处的?_司马睿_司马乂_刘隗
改写后的文章鑫配资官网
大家都熟悉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典故:王导因主导了晋朝的南渡,促使司马睿迁都建邺,成功建立了东晋,这一举措被称为不世之功。当司马睿刚刚即位时,他与王导一同坐在御座上接受群臣的祝贺,顿时流传开来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说法。可见,琅琊王氏在晋朝初期的地位无比显赫,甚至连马前的王导都能与帝王同列。
那时,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,分别掌握着朝政与军权。王导担任了司空及录尚书事,并且还主管中书监;而王敦则是大将军、江州牧,拥有长江中上游军队的指挥权,其所统辖的各州郡几乎完全独立,俨然自立一方。更为可怕的是,四分之三的朝廷官员要么是王氏族人,要么与王家有紧密联系,可以说王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权力过于集中往往让皇帝心生警觉,无论这个家族曾经有多大的功勋。因此,晋元帝即位后不久,便开始通过提拔旧臣,削弱王氏的权力。尤其是刁协、刘隗、戴渊这三位重要人物,他们在朝中举足轻重,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,以此来制衡王氏。
刁协是渤海饶安人,早年曾担任过渤海郡的大中正,在成都王司马颖、赵王司马伦、长沙王司马乂手下都有过任职经验。因其对朝廷制度熟悉,他随同东晋初期的创立大军南渡,进入了琅邪王府。初期,东晋众臣对礼仪一无所知,刁协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迅速崭露头角,受到晋元帝的高度重用。
刘隗来自彭城,文才出众,擅长史学,曾任彭城内史。随着王导的推荐,刘隗也加入了王导的幕府,并且在丞相任上,以执法严明著称,倍受司马睿的器重。
戴渊字若思鑫配资官网,出身广陵郡,父亲是会稽太守戴昌。早年他就归附司马睿,受命为琅邪王府右司马、前将军,受到司马睿的信赖。
随着三人的地位逐渐上升,他们更是处处维护皇权,以抑制王氏等豪门贵族的势力。王导对此虽然有所不满,却始终未曾表态。与之不同的是,王敦的脾气火爆,毫不容忍任何人削弱自己的权力,因此在320年,他向司马睿上书,表示不满。
王敦在上书中提到:“昔日我曾接受陛下嘉命,言我与王导当管鲍之交。如今已过十载,臣心铭记,但为何之前的恩情一朝便被抛弃?”他直言司马睿忘恩负义,认为王氏的支持不应被轻易舍弃。同时,他还指出,王导有能力辅佐帝王,应该继续被重用,而不是被逐出权力中心。
然而,王敦的上书过于直白,王导觉得此举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,便把奏疏退回给了王敦。王敦却坚持不懈,仍将奏疏递交给了元帝。司马睿看到之后,感到十分为难,便将奏疏拿给了谯王司马承商讨。
司马承是司马睿的长辈,向来为人忠厚,深得司马睿的信任。他建议司马睿应尽早处理王敦的请求,否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。于是,司马睿决定驳回王敦的建议,并任命司马承为湘州刺史,加强防范王敦。
王敦对此心知肚明鑫配资官网,但他低估了司马承的能力,认为司马承并不具备应对乱局的能力,因此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。
在321年,司马睿又任命戴渊为司州刺史,刘隗为青州刺史,表面上是为了加强北方防线,防止石勒南下,实际上是为了打击王敦的势力。通过调整这些职位,司马睿强化了对大族的制衡,也因此惹恼了许多世家贵族,尤其是王氏一族。
然而,王敦的反叛最终爆发。在322年,他以讨伐刘隗为名,在武昌起兵。王敦的起义虽然迅速壮大,但他很快发现,尽管自己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军队,东晋朝廷的反应却异常迅速。司马睿派遣戴渊和刘隗等将军前来镇压,并且准备从四面包围王敦。
然而,王敦也不是没有筹谋,他提前联系了湘州刺史司马承,希望能拉拢他一同作乱。但司马承并不愿意投靠他,而是开始反叛王敦。最终,王敦的叛乱并未如他所愿成功。
当王敦进攻建康的计划遇到挫折时,他不得不应对不断变动的局势。尤其在甘卓与陶侃等人的反抗下,王敦最终被击败。王敦的病情加重,也让他错失了最佳的时机,最终未能篡位。
王敦的失败也使得东晋政局回归稳定,虽然他的叛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,但王导始终坚守在东晋朝廷中,未曾加入王敦的阵营。虽然王导曾一度默许甚至支持过王敦,但随着事态的发展,王导深刻认识到,王敦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能容忍的范围。
总结来说,王导没有参与王敦叛乱的原因,可以归结为三点:
1. 与司马睿的私人关系:王导与司马睿有着深厚的个人友谊,彼此信任。因此,王导不可能在王敦叛乱时选择站在反叛的一方。
2. 王氏一族的分裂:尽管王敦是王家的领袖,但王家中大多数人反对他的行动。王导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支持朝廷,避免家族因此而陷入内乱。
3. 东晋的政治格局:王敦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军力,但东晋的世家大族体系复杂,王敦最终未能打破这一格局,东晋朝廷依旧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反击。
王导在这一切中充当了“稳妥”的角色,始终未曾走到极端,这也使得他最终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,成为东晋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金鼎配资 御银股份06月26日主力大幅流出
- 下一篇:没有了